現今線上收費兩大模式

今天來寫寫攝影收費的模式

基本上分為傳統婚紗店,跟攝影工作室兩種

商攝、空間攝影還有分時間計價跟張數計價的收費模式,就先不在今日討論的裡面

以前的婚紗店模式:

直接賣你一個包套,12組、20組、30組精修照片,

搭配相本一起販售。

而「毛片」是另外計費的,而且非常值錢。

精修一張再加1000,通常還是希望賣你精修檔案入本,因為這樣才可以利益最大化,

毛片一張可能就要500元,通常還規定5張、10張起跳才能加購,也許會打個九折。

不然就賣你全包毛片,可能開到兩萬三萬。不同店家,稍微會有些差異。

這種賣法的關鍵在於——攝影師會為了讓你買單,在毛片階段就先動點手腳。

比方說先稍微液化、調整比例,讓你挑片時「有感」,因為你喜歡,才會心甘情願掏錢。

說白了,婚紗本的厚度,也是一種面子問題,也是愛家人的一種方式。

而我個人是支持這樣的銷售方式的。




分段(一)

因為你們願意購買,就會鼓勵攝影師創造更多價值。

可能會拼夜景,拼個不同的拍攝方式,甚至幫你一套婚紗多換個幾個造型。

而客人也能用最基本的價格入門,要花多花少、就看各位的眼光和本事,

當然也看攝影師的實力,以前拍的不好,通常都是在找另外一個大師級攝影師去拍,

怎麼可能把自己照片貼出來炎上,這又是另外的神話了。

當後來工作室開始普及,有了不同的拍攝場域,問題也跟著出現。

例如挑片環境有限、沒有實體空間讓客人坐著挑圖,更沒有門市人員協助。

於是,大家開始把「毛片」乾脆包在整體方案裡,一起售出。

但如果這樣,那這樣的「起始價格」其實應該比傳統婚紗店更高才對,

因為原本值錢的毛片,現在直接打包進來了。

雖然形式上還是在販售「精修組數」,

但找攝影師拍攝最重要的,始終是改色與後製的呈現,

而不是那堆尚未料理的原始影像。

毛片就像食材,但真正能端上桌的,還是那盤料理好的作品。


分段(二)

但好消息是,工作室少了傳統婚紗店的高成本(場地、水電、門市),

所以即使包含了毛片,價格還是能壓得比較合理,

同時攝影師也能獲得應得的報酬。

你可能不知道,婚紗店與工作室攝影師的費用,中間可以差上好幾倍。

差別就在:工作室攝影師除了拍照,還要自己負責營銷、接案、客服、溝通…

一人分飾多角,什麼都要會。

工作室費用因為等於是你找個指定加價攝影師,而且包全部照片,

所以普遍比婚紗店貴,這也很合理。

​分段(三)

當然,隨著工作室越來越多,削價競爭也來了。

「毛片值錢」這件事,對不少新銳攝影師來說根本是陌生的概念。

甚至現在很多人只要買個樣本就能開始接案了。

為什麼會有品質落差?就是這樣來的。

不過我比較想講的是,客人根本看不懂,而亂下訂單。

而樣本也分成「客樣」與「模特樣本」:

很多客人會特別問你是不是實際拍的?這場地你拍過嗎?

這些都是攝影師的「成本」與「本錢」。

所以我也支持「買斷照片需額外費用」這件事。

不然客人擔心這個擔心那個,拍給你們看可以啊,

那我成本加上去,你會接受嗎?

所以想要隱私,那就多個一點費用吧。

​​分段(四)

我是支持傳統收費方式,

但是當普遍客人都不加挑的情況下,

那原本的機制也養不起這麼多人了。

傳統婚紗店的攝影師真的很可憐,

不過也因為被保護得太好,自己出來做,成功的真是少數,

因為行銷、客服這些真的很煩人。

婚紗店攝影師基本上只要溝通拍攝、當日拍攝、改色就好了,

精修交給美工即可,也不用排版,更不用講營銷自己。

我又扯遠….

與其堅守舊制,不如用「工作室方式」來調整收費機制。

攝影師應該賺多少錢,在開價目表的時候就寫上去了,

你要省錢就少一點套數。

不用像以前婚紗店還拍到五套六套一天的。

你少一套婚紗,攝影師也少拍一點時間,

造型師也少個造型,價錢就這樣省起來了。

​​​分段(五)

拜託一下新銳攝影師,

如果你不知道報價該報多少,問個GPT

或者Google查一下眾多攝影業者收多少錢,

當然建議從高的先看,

而不是查低價的,然後再比他更低一點。

你可以再給予的張數上做比較,收的費用一樣,但是你給的張數比較多之類的方式

或者我拍的時間比他久,拍夜景不加價這樣。

當你都不覺得你的技術值錢,那消費者用為什麼要去信任你值得?

那種用超高標準的眼光來審視的,那種叫做奧客,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內。

但是你的才能撐不起你想收的費用的時候,請努力去進修,去學習。

願攝影圈可以更好,而不是越來越卷。


Using Format